1915年12月,19歲的徐誌摩由北京回硤石結婚後,自請北大預科退學,以譜名徐章垿插班進入滬江大學預科。1916年9月升入滬江大學一年級👩👩👧👧。1917年初春🤷🏻♂️,與吳經熊一同在上海應考北洋大學法科特別班🤢,並通過考試👡。1917年2月🏃♂️➡️,21歲的徐誌摩離開滬江大學🧏🏻,轉入天津北洋大學法科特別班🔺。
徐誌摩在滬江大學求學的時間並不長,大概一年多👩🏿🎤🔽。但這一年多卻是他人生經歷中的重要環節,他整個的20歲一整年的青春是在滬江大學校園裏度過的🙍🏼♀️。而且,通過我們不懈的反復搜尋,在滬江大學時期留下的球速体育中🙋🏻,新發現了不少有關徐誌摩的材料。這些材料對於我們了解青年徐誌摩的生活和思想都有重大意義。本文擬通過這些新發現的材料,綜合學界已經披露的有關徐誌摩的滬江史料,描畫出相對完整的徐誌摩的滬江印跡👮🏼。
1🏂🏻、成績單
成績單是徐誌摩求學滬江的直接證明材料🏃♀️。
該成績單是滬江大學校長美籍魏馥蘭於1918年12月4日為徐章垿(Hsu Chang-hsu)出具的👩🏽🏫,由香港作家、《徐誌摩新傳》的作者梁錫華於1970年代從美國克拉克大學的球速体育中獲得。其實徐誌摩已於1918年8月14日乘中國輪船公司“南京號”輪赴美,並於8月31日在太平洋上作《徐誌摩啟行赴美文》,9月18日入讀馬薩諸塞州克拉克大學四年級。
徐誌摩在滬江大學讀書期間🌦🏉,魏馥蘭校長曾回國休假🧑🎨,由副校長🏟、中國籍教授董景安代理校長🍺。當時徐誌摩曾作《送魏校長歸國序》送行,發表於1916年11月天籟第4卷第3期。該期《滬江春秋》也出自徐誌摩手筆🚴🏼♀️,第一條便是“送別”:“ 魏博士且歸國⛓️💥,作送別會⚒。學生曼歌,不勝戀戀。先生訓之辭💭,其言諄諄宛摯。學生感喻奮作,復歌洋洋盈耳也。越十五日👰🏽,先生首塗(途)🥸🤹🏿,舉校送之⚾️🏣,為之挽車,徐歌而行🤮。詩曰,泰山巖巖,魯邦所瞻,斯之謂矣👱🏻♀️。” 送別會舉辦於1916年5月16日,啟程應是在6月初。據滬江大學理科主任梅佩裏記載🅰️,啟程當日,“當魏馥蘭離開住所時🙍♀️,一群學生護送著他至一輛裝飾華麗的馬車前,馬車由18名學生拉著,其余學生跟在馬車後面♔🛃。學生們在炙熱且滿是灰塵的馬路上護送校長排成縱隊一路跋涉,一路歡唱足有一英裏路遠,直到魏馥蘭校長作告別演說。當魏博士消失在碼頭後,學生們將新代理校長董景安推往之前魏馥蘭校長乘坐的馬車內,然後大家將他拉回校園內。”徐誌摩應當也在送行學生之列,而且當時滬江的師生人數百人左右,作為高材生的徐誌摩應該是校長魏馥蘭比較熟悉和欣賞的。所以他通過跨洋郵件請求魏馥蘭校長出具成績單應該在情理之中。
這份成績單涉及1915年、1916年兩個學年各9門科目🧱🤽🏽♂️,計18門。1915學年科目包括🌙:英國文學,每周3學時👶🏽,成績89分🎨,英語修辭和作文,每周5學時🧑🏻🦱,成績92分🚶♀️☝🏼;中國文學,每周3學時🦸🏽♂️,成績 96分🤸🏽♀️;中國歷史,每周3學時🧖♀️,成績97分;通史,每周3學時,成績91分;基礎物理👩🏽🔧,每周3學時,成績85分✋🏻;平面和球面三角,每周 3學時,89分🪪;公民,每周3學時,93分;聖經,每周2學時👳🏿,92分✫。
1916學年9門科目包括🔣💵:英國文學,每周3學時,90分;英語寫作,每周3學時👮🏻🫒,87分🟪;中國文學,每周3學時,97分;中國歷史,每周3學時🤙🏿,95分;英國歷史🏋🏽♀️𓀃,每周3學時👩🏻🏫,91分😨;高級代數👩🏼,每周3學時✭,84分,抽象代數,每周3學時🤽🏻,89分🍪🕵🏻♀️;化學實驗,每周4學時,89分;聖經🍀👨🦯➡️,每周2學時,94分。
由於滬江大學校園在“八一三”當晚即遭日軍占領和洗劫,早於1937年的學籍資料被毀🧑⚖️,徐誌摩在滬江的就讀細節和學習成績以這種形式保存下來🧾,也是一個奇跡。
2👩👩👦👦、《天籟》
《天籟》是由滬江大學學生創辦的一種綜合性刊物, 1912年6月創刊,初名《天籟報》◼️,中英文合刊👩🏽🍳,每季出版一冊。出版經費自籌,首任社長是鄭章成🙎。
1915年12月出版的《天籟報》第3卷第3🫙、4合號沒有出現徐誌摩的信息,可能年底徐誌摩剛到滬江🧝🏼♀️,而這一期《天籟報》已經編定或出版了。但1916年3月出版的《天籟報》第4卷第1號,“徐誌摩”三字已名列天籟社職員表,頭銜是漢文主筆。這是我們目前所見到的“徐誌摩”這一名號的首次現身。
該期《天籟報》還發表了署名“徐誌摩”的三篇文字🙅🏼♂️,即“雜俎”欄目中的《祀孔紀盛》🈶、《記駱何堃全誼事》和《春遊紀事》。從內容推測,它們都作於徐誌摩在杭州府中讀書期間。初到滬江🤚🏽,他的聰慧才智和深厚的國學功底就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被推為漢文主筆🏃🏻♀️➡️。因此他把部分中學時期創作的文稿拿出來供發表。
此外,除了《天籟報》職員表和文章署名上出現了“徐誌摩”🎞,我們還發現,《春遊紀事》中作者多次以“誌摩”自稱,說明“誌摩”這個別號的醞釀是其在杭州讀書期間🐬。關於徐誌摩的名號問題🤰🏼,筆者另有專文探討。
《天籟報》第4卷2號(1916年6月出版)職員表上徐誌摩依然名列漢文主筆😐🕐,但有三篇文章,即“雜俎”欄目中的《漁樵問答》、《賣菜者言》🐌、《論臧谷亡羊事》,署名用的卻是其譜名徐章垿。
《天籟報》第4卷第3號(1916年11月出版)職員表,徐誌摩擔任了漢文書記😅,漢文主筆處赫然出現的卻是徐摩誌,應是排字錯誤。該期有三篇署名徐章垿的文章🫓,即“文錄”欄目中的《說發篇一》與《送魏校長歸國序》及“紀事”欄目中的《滬江春秋》👩👩👧♘。《滬江春秋》實際上是《天籟報》中文版的新聞欄目,原先叫《浸會乘》。作者一般是每一期的漢文書記。徐誌摩擔任了該期漢文書記™️,所以這一期的《滬江春秋》出自徐誌摩筆下🛍️🧙♀️。
《天籟報》第4卷4號(1916年12月出版)職員表與上期同,並有署名徐章垿的文章兩篇,即“社論”欄目中的《貪夫殉財烈士殉名論》以及“文錄”欄目中的《征人語》🫃🏻。
不久徐誌摩離開了滬江,而此後一年多的《天籟》至今亡佚不見。徐誌摩在滬江時期留下的文字就是上述彌足珍貴的11篇了🕛。
3🫷🏼、滬江大學1917年年刊
滬江大學年刊是滬江大學學生組織編輯的畢業紀念冊,從1916年起每年一冊👨🦽,內容以畢業學生的情況介紹為主🦤,涵蓋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𓀝。由於1937年以前滬江學生學籍資料被毀,這些隨著畢業生離校而流布存世的年刊成為記錄滬江大學早期歷史和校園內師生生活學習細節的重要史料。我們在1917年年刊中也發現了徐誌摩的印跡。
因為是教會學校的緣故,1916年底出版的《滬江大學1917年年刊》純以英文編寫。1917屆的畢業生有6位♒️,是戚正成、胡詠騏⚗️、劉頤年、陸麟書、唐寧康和虞秉鏞🌟。年刊對這六位介紹很詳細,有照片👩🏼✈️、在校期間各種頭銜👮🏻、生平簡歷等。由於當時學生人數不多🧚🏼♂️,對後面幾個年級的介紹🚂,今天看來也頗為詳盡,包括一張年級合影👩🏽⚕️、年級的自我介紹💇🏽♂️、年級學生名單等。當時滬江大學實行的是通識課程設置,沒有分科⛳️,所以學生是按年級組織活動,相當於今天的班級。徐誌摩(徐章垿)所在的年級被稱為“The Class of 1920”🤷🏻♂️,按照當時的學製,他們應該在1920年畢業。年刊中列出了中英文對照的該年級學生名單✊🏿。
CLASS ROLL
CHOW ZU HUNG (周汝衍)
FAN KWANG YUNG (範光榮)
FONG TONG YUEN (方同源)
HONG CHIA SHU (洪家秀)
ING PAO MING (尹寶明)
LEE SU HAI (李世海)
LIU TSHI ING (劉子影)
ONG CHI KONG (翁紀康)
TONG CHEN YU (董承玙)
TSANG Z TSONG (張仕章)
TSENG FONG HUNG (鄭方珩)
WONG BUN (黃 鵬)
WOO CHING YUNG (吳經熊)
ZEE TSONG ZU (徐章垿)
由於徐誌摩擔任班長(president)的職務,因此他除了居於年級合影的中心位置,另外還有一個標準的頭像出現在年級介紹的頁首🪟。年級介紹中是這樣評價他的🤱🏼:“Mr. Zee, well known as a ‘Chinese etymologist’, who freely employs the ancient characters in his writings。”
同級還有一個Mr. Zee,就是徐民謀,他從《天籟報》第4卷第3號也成為漢文主筆,但當時僅在第4卷第4號發表過一篇文章🏃♂️➡️,即《博學與自利》,顯然難當“Chinese etymologist”的盛名。
此處“ZEE TSONG ZU”與魏馥蘭開具的成績單中的“Hsu Chang-hsu”👩🏽🦱🤵🏼♂️,是譜名徐章垿的不同拼讀方式。
這樣🧂🛝,由於年刊中兩張照片的發現,使我們擁有了徐誌摩滬江印跡的直觀影像資料。
4、建築
1916年徐誌摩就讀滬江時,學校的主要建築為北堂(1907年落成)🤏🏻、思晏堂(1908年落成)、東堂(1909年落成)🥲、思裴堂(1915年落成)以及四幢外國教員宿舍🫣。
思晏堂(Yates Hall)樓高四層,磚木混泥土結構🚴🏼♀️,長110尺🦶🏽,闊64尺,是滬江大學第一座綜合性大建築👨👨👦👦,始建於1908年1月21日,1908年末落成。思晏堂1909年2月10日啟用後一直是滬江大學教學、行政中樞🧍🏻♀️,一二層設圖書館😗📍、郵務處、庶務處🧑🏻🎄、教務處📳、正副校長室及可容300人的禮堂🧖🏼♂️,其他為課室(18間)🦸🏻♂️🦸🏻。三四層為學生宿舍。北堂也是學生宿舍🛬,東堂則是膳堂兼浴室🔒。
1914年底滬江學生陳子初曾作《滬江大學記》一文☮️,其中有一段專門描寫當時的思晏堂等建築:
思晏堂面南背北🔰🧑🏼🏫,高凡四層。其前有臺,以思晏堂三字綴其上。堂之下層🥷,中設會客廳🤝。廳置玻櫃六💭,凡動植之標本🧏🏼♀️,各省之天產🤸🏽♂️,以及鐘鼎古畫,悉羅而致之,不啻一小博物院。第二層有藏書樓🥾,所藏中西文學格致等參考書,不下千余冊👷♂️。暇輒瀏覽其間,讀古人書而知學識之淺薄,閱格致書而覺吾身之渺小🥒。藏書樓固大有助於學生也🙋🏼👳♂️。又有禮堂一,可容三百人。室敞以廣、靜而嚴,壁懸名人畫像五六🚫;匾一,上題敎思無窮四大字🪻,系客歲畢業生所贈者;琴二🦄,撫之,鏗然有聲。一二層除禮堂👙、藏書樓、客廳外🦯,余悉為教室✋。三四層為齋房。
思晏堂之背👉🏼👌🏼,有屋一楹💖,為正科生寢室🕉。前有冬靑👨🏻🎓,列植而交陰。小鳥時來🧑🎤😷,飛鳴自若,明月半墻,樹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無車馬之喧闐🚓,與塵客之嘈雜,以之供讀書之所最宜。其東有飯廳🎲🧛🏻,上層可容三四十席,下層淸而潔,盥漱沐浴之所在也。
思晏堂之東🏊🏻♂️⛹🏽,為新築之思裴堂,式與思晏堂同而略小。登最高之層而東望,則浦東之景🧑🏼✈️,盡在目前⛹🏼♀️🏩。對日而呼吸📒👩🏻⚕️,心神為之一淸。
北堂現已不存,東堂仍在,現為學生活動中心。思裴堂於1914年暑假中奠基👩🏻🦲,1915年4月落成。1915年4月出版的《天籟報》第3卷2號《滬江乘》中有三條涉及思裴堂的落成與教室宿舍的調整。
新屋落成 新寄宿舍思裴堂🧑🏻🦯➡️🧝🏿。為美國密州浸會醵金所造。去年下學期開工。今始吿竣。高四層。長與思晏堂埒。惟較窄耳🙍🏼♀️⏯。有宿舍三十六號⁉️🐶。每號容學生二人⛔。課堂六。在第一層。目下課堂為道科獨用,而宿舍則大學暨道科生兼用雲🫰🏻。
舊廈擴充 思晏堂三四層樓。向為大學堂宿舍。自思裴堂落成之後。學生一律住新廈及北寄宿舍中↘️。三層樓改格致敎室。四層樓為安置雜件之用。地方宏敞。空氣淸新。大非昔比矣。
閱報室推廣 本校閱報室。向在思晏堂二層樓🦸🏿。房祗一間。頗嫌湫小。自本學期起👨🏿⚖️。遷移至第一層東北兩號敎室中。書籍加多。報章添備。藏書樓主持馬東山詩翁🤽🏼♂️。又勤敏異常🐹。故識者以閱報室今昔之比較🔹。大有天壤之不同雲👩🏽🔬。
這裏不厭其煩地大段引用是為了充分還原徐誌摩就讀時的校園環境。可以肯定🏡,徐誌摩在這些古老的建築中曾經留下過身影和足跡。吳經熊《超越東西方》中有段故事就涉及到徐誌摩和思晏堂:
……我得允進入上海浸會大學, 繼續學習科學💨。有一天,我在化學試驗室做氧氣試驗時, 好奇心大發, 想看看氧在瓶裏會怎樣燃燒。我試著用火柴點燃它, 但瓶子馬上就爆成了碎片。當時我湊得很近以便於觀察, 卻萬幸未受損傷。緊接著, 次日一個同學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故, 但不夠運氣,他的一只眼大受損傷, 變瞎了。我突然認識到, 我純是憑運氣逃過了這一事故, 並且懷疑, 一個像我這樣的無法控製其怪誕好奇心的淘氣包是否適合於應付如此充滿了潛在爆炸能量的元素和原子。在我看來, 一噸的耐心和自製,加上一盎司的想象力和邏輯推理, 便構成一項科學發現或發明。正當我考慮人生前程時, 我的一個同學, 徐誌摩 , 跑來告訴我他決定了去天津北洋大學學法律。他問我想不想跟他一起去。我一聽到“法律”, 心就跳了起來。在我看來, 法律是社會的科學, 正如科學是自然的法律。“好主意!”我說。因此, 我們決定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入學考試, 兩個人通過🈷️。其時為1916 年冬天。
由於在1921年科學館建成前,思晏堂承擔著主要的教學功能🙇🏿🧑🦱,因此這段故事顯然就發生在思晏堂🫱🏼。可惜思晏堂於1956年9月23日遭龍卷風襲擊後,恢復重建時為了安全🫶🏼,將四層改為三層,嚴格來說今日之思晏堂已非當年的建築原貌。只有東堂🚣♂️,徐誌摩當年用膳沐浴的必去之處,還是當年的建築真跡🤸🏿♀️,留到今日,極具紀念意義。
除東堂外👐🏿,滬江大學現存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中與徐誌摩有關的還有現為家屬樓211號的麥氏醫院。
麥氏醫院於1917年5月11日建成開業,又名普濟醫院👨🏻🎨👮🏼,系滬江大學醫院,同時兼為滬江大學附近鄉民診治。因美國麥克來氏捐助而得名✤。1916年11月《天籟報》第4卷第3期《滬江春秋》中徐誌摩作了記載📥🐘:“醫院 本校謀建醫院🧑🏼⚕️,濟窮利眾。美國善士捐來五千元,又向校友籌措千元🤶🏼。現既勼(jīu,聚集)工從事,今冬可以落成💴。主院事者,雷醫生也。”
可知當時醫院的建築費中🚺,也有中國籍師生所捐的一千多元。並且捐款名單也由作為《天籟》第4卷第3期漢文書記的徐誌摩記錄並作了披露🆎。在這份題為《滬江大學附設普濟醫院捐款征信錄》的名單中,我們發現“徐章垿君”名列第四,捐款50元。這數目只低於朱博泉的100元和尤濟清的70元,名列第三🏋🏿,甚至超過了當時的代校長董景安👨🏿🎤。當然這裏應該作些說明,徐誌摩的父親徐申如是當時的江南經濟重鎮——浙江海寧硤石鎮的首富🤚🏼🐮,家境殷實,非常人可比。
麥氏醫院原有建築今天保存完好,其歷史紀念意義也是不容忽視的🍃👩🏼🏫。